《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介绍及修读指导建议

作者: 时间:2020-12-04 点击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介绍及修读指导建议

第一部分 课程简介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 公共基础课

[课程代码] 011060020

[总 学 时] 48学时。 其中理论48学时、实践0学时。

[学 分] 3学分

[适用对象] 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后续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本质来说,是近代炎黄子孙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其主线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本门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自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教学目的

通过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国情的了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并为学习其它课程打下基础。通过该课程的改革,形成理论教学与探索、讨论、研究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第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想结合,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自发的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第二,使学生初步学会搜集、辨别、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自由探讨学术的精神。第三,使学生初步学会写作、演讲、辩论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创新能

三、课程基本内容

鉴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课教材有较大重复,本课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整合和选择,采用专题式教学。以辛亥革命前的屈辱历史,抗日战争的国共合作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教训三大板块为主要教学内容展开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本门课程主要划分为三个专题内容,分别是“屈辱与觉醒之寻找出路”、“联合与斗争之国共关系”和“成就与教训之社会主义探索”。这三个专题分别对应教材中的上编、中编和下编。

第二部分教学总体安排及修读指导建议

一、学时分配表

章节

学 时 分 配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合计

专题一

8

2



4

2

16

专题二

8

2



4

2

16

专题三

8

2



4

2

16

合计

24

6



12

6

48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确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教学材料及修读指导建议

(一)推荐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参考书:

1.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

2.雷远高著:《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3.《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1/10/9)。

4.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2年。

5.何小燕:《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史研究综述》,《历史教学》,2000年第3期。

6.天虎新闻—-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7.黄埔论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论坛

8.《菊与刀》、《暧昧的日本人》、《岩松看日本》、《国殇》;

9.《江泽民主席在莫斯科卫国战争纪念馆揭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5月10日)

10.《江泽民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9月4日)

11.《第二次世界大战》(黄玉章等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12.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13.田为本:《全国解放战争史专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16.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8.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朵春生:《中国改革开放史》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赞同

(二)推荐网站

近代中国研究http://jds.cass.cn/

中国现代史网http://www.socmh.org.cn/

(三)修读指导建议

认真聆听任课老师在课堂专题讲授中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讲解、分析评价的示范作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多样化实践教学环节,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真正发展自己的能力。

四、本课程开设需要的教学环境和设备条件

需要学院购买大量与该课程有关的最新学术专著和音像资料,订阅国内有影响力的相关学术期刊,积极选派任课教师参加有关培训、进修和学习。学校承诺对课程建设给予全力支持,保证所需资金和设备到位

五、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考核办法采用期末试卷考核与平时表现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期末试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进一步考察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平时表现考核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发言,主要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课堂发言的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总成绩实行百分制,其中期末试卷成绩占总分70%,平时表现占总分30%,共计100分,60分及格。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专题一 屈辱与觉醒之寻找出路 (1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专题主要是结合教材中综述至第三章的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状况,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一系列侵略战争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理解中国人民觉醒、反抗和寻找出路的历史。重点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各个阶级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难点:对孙中山以及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与看法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

多媒体课件与视频音像资料相结合,讲授法、启发式与引导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辅之以板书。

教学内容

一、屈辱与觉醒

近代中国的灾难与屈辱(五次侵华战争)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讨论:近代殖民主义入侵是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还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二、寻找出路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洋务运动的兴衰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讨论:为什么近代中国各阶级对国家的早期探索都没找到真正的出路?)

三、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历程

辛亥革命的成果和结局

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讨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与反思)

辅助教学环节

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为什么孙中山会让位于袁世凯?

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4.辛亥革命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5.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

专题二 联合与斗争之国共关系 (1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专题主要是浓缩提炼教材第四章至第七章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后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与斗争的历史,特别是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再一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解国民党以及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抗日敌后战场的贡献。重点是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让学生铭记历史,记取教训,懂得只有建设强大的祖国,才能免除后世再遭战争之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国共两党两次合作成功实现又很快破裂的原因、经验教训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中形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如何客观看待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

多媒体课件与视频音像资料相结合,讲授法、启发式与引导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辅之以板书。

教学内容

一、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成果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

二、国共两党围绕“两个中国的命运”展开斗争

国民党走反革命的军事独裁道路

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土地革命道路

三、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实现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思考:大学生该对抗日战争做怎样的反思?)

四、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破裂

重庆谈判到全面内战

共产党在大陆建立新中国,国民党退居台湾

(思考:为什么人民选择了共产党而抛弃了国民党?)

辅助教学环节

课后思考题:

1.有观点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胜利,谈谈你的看法。

2.就你对日本民族、中日关系和当今国际形势的认识,谈谈该如何处理未来的中日关系。

3.19世纪以来,日本和中国100年就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即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即抗日战争),21世纪中日是否会发生战争,请给予分析。

专题三 成就与教训之社会主义探索 (1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专题主要是结合教材第七章至第十章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建立了新中国,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重大失误和惨痛教训。中国共产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路线,实现了历史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通过本专题学习,使学生懂得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建立起来的,我们不该忘记。重点是认识社会主义主义建设之路艰难而曲折,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为了避免像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历史重演,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上理性、科学、民主、健康之路,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特别是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们去思考、去探索。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到1966年进行的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过程取得的成果;社会主义探索出现的曲折以及教训。

教学难点: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挫折的客观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

多媒体课件与视频音像资料相结合,讲授法、启发式与引导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辅之以板书。

教学内容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工业化道路与三大改造并举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思考: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的探索与成果

大跃进的产生、过程和纠正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束

(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展开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思考:如何推进中国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辅助教学环节

课后思考题:

1.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3.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制定单位] 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

[制定人] 李正梅

[审核人] 王宪杰

[修订时间] 2018/8/10